面對數位科技全球化,造成在地文化的改變或認同等問題,不能再狹隘地以傳統傳播的視野來認知,如今不論電影、電視或是網際網路,特別是隨著數位化造成的科技匯流,已大幅改變閱聽眾的感官經驗,更重新組構了人類社會。

總體而言,數位科技全球化讓文化表徵逐漸地轉化成資訊的形式,在世界流動,媒體科技對日常生活經驗的影響性,加入文化的轉變和創生,數位科技的當代形貌引爆的效應,讓人們不得不重視數位科技在美學表現上帶來的影響力與新興文化建構。(本文作者為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院署理院長)

簡言之,今日的數位科技已成為藝術創作與流通必備的工具之一,數位媒體就像是液狀的水,沒有固定的形式,等待創作者賦予它與眾不同的形狀、姿態。

正如學者曼諾維奇(Lev Manovich)所言,我們還是處於一個相當難以描繪什麼是後數位(post-digital)或後網路(post-net)的數位時代。但可確定的一個取徑是,數位科技必然是一套新美學認知體系,以電腦與網路文化中的新觀念,取代傳統媒材╱媒體。

更因為科技進步造成媒材使用的方便性與多元性,創作者身分也不再局限於傳統藝術家,跨領域的創作也因此大量湧現,造就數位科技與設計、藝術兩者經常性地融合,產生含混交織的勢態。

跨國資本主義在1990年代帶動的全球化浪潮,造成族群遷移、媒介匯聚、科技革命、金融流動等全球性的變革;這些變革也重新界定人們的生活空間與型態、促使在地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同時衍生新的科技文化樣貌。

內容來自YAHOO新聞債務協商

換言之,構成電腦科技的複雜性,正是抽像位元模式符號結構從編輯語言到程式語言,也是因為這些符號語言與軟體的結合,構成科技世代的數位美學表徵。車貸

當代數位媒體世界,無論是個人電腦或是電腦網絡,當代新媒體科技論述與美學實踐中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在媒體本身的結構,本質上是一個藉由0s與1s抽象結構的位元轉換所構築的世界,並成為人類認知、建構真實、經驗世界的主要依據。

房屋貸款商時報【邱誌勇】

這使得本地的生活方式在媒體科技與跨文化媒體內容的充斥與滲透下,形成一股含混交織(hybrid)的情境。在地文化不再是人們建構認同的唯一途徑,主體認同的概念在當代已經成為一個開放的場域,並隨著個人的生活方式與接受資訊的不同而變異。

當科技遇到藝術-數位科技全球化 文化表徵轉化為美學實踐



新聞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當科技遇到藝術-數位科技全球化-文化表徵轉化為美學實踐-215005080--finance.html


0B6C6E9C2F33345F
arrow
arrow

    o68gw0s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