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難畫,因要畫得它靜。」桃花眼的柯俊雄從不安靜,外號「柯大砲」,銀幕形象更難說,因他除了桃花不斷的「寂寞的十七歲」、「再見阿郎」,還有正氣凜然的「英烈千秋」、「黃埔軍魂」,進入中年又成了「江湖情」、「奇蹟」的黑信貸幫老大。如果只能挑一部電影,「梅花」裡的二少爺,也許最能含括柯俊雄的戲路跨度與他自時代夾縫崛起的演藝事業。

柯俊雄到了中晚年的小螢幕電視劇,終於有機會本嗓演出,粗啞聲線詮釋反派黑社會大老、更添氣勢,也再不是英雄。經典歌舞片「萬花嬉春」裡,從默片過度到有聲片的女星,最後因觀眾要求唱現場而露餡,代唱者得以走上舞台。憑著配音縱橫國語片數十年的柯俊雄,像是另一種相反案例,也見證一個「失語」的年代。

1976年春節檔推出的「梅花」,是柯俊雄自「英烈千秋」突破「脂粉小生」轉為英雄硬漢後又一抗日電影。曾以「台灣的寶田明」成為台語片當家小生的柯俊雄,在「英烈千秋」之前,即已展現他多變的銀幕面貌,可以是「寂寞的十七歲債務協商」中的花心表哥、也可以是「梨山春曉」或「家在台北」裡滿懷理想的歸國學人,但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再見阿郎」裡俊俏又吊兒啷噹的小鎮痞子。

柯俊雄曾說,他接到「梅花」的劇本,主動要求演二少爺、當配角,因這個角色最能發揮。片中柯俊雄準備爆破行動前向不知情的張艾嘉表白的戲,既得壓抑強忍、又幾乎按耐不住,情緒幾度牽動起伏,是全片最精彩的演出。透過柯俊雄的演技,成功連結他由「再見阿郎」痞子帥哥到「英烈千秋」悲劇英雄的極端對比。

論影片在影史的重要性,辛奇「地獄新娘」、白景瑞「再見阿郎」或李行「貞節牌坊」都堪稱柯俊雄名作;就政宣愛國片而言,柯俊雄在「英烈千秋」、「黃埔軍魂」的戲份都超過「梅花」,那為什麼是「梅花」?

以往台灣電影無論台語片或國語片,受限於拍攝器材、技術,幾乎都是事後配音,但多由演員親配,台語片時期柯俊雄也如此。進入國語片時期,柯俊雄出眾的外貌、演技與咬字發音的弱點相比,仍究「瑕不掩瑜」,專業國語配音員助陣,倒讓角色身影與相符的語音,在觀眾心中無縫接軌。只是從寫實角度看,明明能說道地台語的柯俊雄,演出日治台灣的「梅花」卻得配合政策,「說」一口標準國語,格外突梯。

內容來自YAHOO新聞

柯俊雄在台南北門出生、高雄長大,下港囝仔的台灣國語現在看是親切鄉土味,當年若想演國語片卻可能是死穴。他坦承,以前幾次報名中影演員訓練班,評審一聽他說話就直說「國語都講不好,演什麼電影?」

「梅花」不只是柯俊雄戲路寬廣的示範,也是最能顯示他尷尬身分的電影債務協商。儘管柯俊雄的台籍背景和當時影壇主流的外省人士不同,但憑藉外型、演技優勢以及時代產業環境,反而讓他趁勢而起。

1960年代健康寫實電影以降,除台語片外,以台灣社會為背景的「國語片」無論角色出身、多說國語,即使描述日治時期台灣林氏家族祖孫三代的「梅花」也不例外。戲外看「梅花」,從大家長曹健到大兒子岳陽都是能說一口標準國語的演員,台語片起家的柯俊雄則早在轉換跑道、拍國語片「浪淘沙」、「啞女情深」起,就拜電影事後配音之賜,銀幕開口也和其他人一樣字正腔圓。

「再見阿郎」裡柯俊雄的形象在「梅花」重新登場,性格改版幅度更大。飾演林家二少爺的他是父兄眼裡的浪蕩子,對日本人卑躬屈膝、鄉人視為漢奸,喜歡鄰居女孩張艾嘉、三不五時挑逗,但又向日本千金示好。最後才揭曉一切全是「忍辱負重」,只為了取得信任、炸死日軍。

改編自陳映真小說「將軍族」的「再見阿郎」,白景瑞一改「寂寞的十七歲」裡義大利學成試刀之作的炫技,更見義大利新寫實電影的社會關懷。兩片男主角柯俊雄都在女人堆裡打轉,但「再見阿郎」盡顯「台灣黑狗兄」特質:仗著青春英俊,身穿背心、腳踩木屐、眼一瞥、嘴一咧、一口唾沫隨地呸,滿滿的雄性自信。

柯俊雄的桃花與梅花

也許你還會想看



新聞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柯俊雄的桃花與梅花-160000564.html


1F09A5CD4BEEC878
arrow
arrow

    o68gw0s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